世界趨勢及一貫道之殊勝性

近年來,由美國次貸風暴點燃全球經濟大衰退,加上原物料大漲、國際股市重挫、銀行及金融集團倒閉、歐美央行止不了血等問題,使得此問題更加雪上加霜。然而,在此不景氣的洪濤下,似乎有少數產業以鴨子划水之姿逆勢上揚,如全球中文熱及素食主義之大行其道,便為明證。雖然近來此二產業成為全球性熱門產業,但試想過往,即使在台灣,中文系在大學聯考中分數向來不高;素食,更被一般人貶為宗教行為。再細推想之,過去,同時重視儒家及素食的團體,似乎是寥寥可數,而這其中的翹楚,自然非一貫道莫屬。


除儒家思想及素食主義都是戲劇化地從為人所輕到現今成為世界趨勢,一貫道另一項主軸,也是最重要的核心—三寶心法,一樣具有此戲劇化特色。大道在台尚未普傳時,三寶心法不但為其他宗教所斥,甚至被政府烤問盤查;但如今卻屢受各黨派政府表揚,大道更普傳國際數十多國。由此可見道之尊貴,也更可見 上天不論在聖業及凡業上對一貫道弟子及眾生之精心安排。

雖說此三項主軸乃為一貫道之核心,但對此三者思想皆能透徹,並瞭解三者的關聯者,更是少之又少。可見此觀念實值多加研究、推廣。今筆者將此三者、彼此關聯及其為何是 上天救世的三條實際方針在此介紹。

一、 一貫道之主軸思想:

(一) 三寶心法

1. 三寶

(1) 口訣:第二寶口訣,前三字各代表無極、太極、皇極,亦即理、氣、象三天      故可知此主要代表「空間」。此外,用於日常修行上,此寶主用於「修心」,因當心思雜亂、妄想紛呈時,默念之則可降伏其心。

(2) 合仝:手抱合仝,就如同手握一天十二時辰一般,故可知此主要代表「時間」。而用於日常修行上,此寶主用於「修身」,因當表「善」的左手抱著較易為「惡」的右手時,眾生便無法為惡。而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自然也不易為惡。

(3) 玄關竅:為本「性」之所在,也是眾生返回永恆之道。當以第二寶「修心」,第三寶「修身」的當下,便是在「煉性」。

 第三寶雖代表了一天內的所有時辰,但也代表了「時時刻刻」皆需修行,此即「中庸」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手握合仝,即是「把握當下」,亦即時時刻刻都要「心在當下」,將真主常駐於第一寶之處,才能容易達到「當下即永恆」的境界,而重返無極。



第二寶雖主要代表空間,但也是隱含從宇宙生前,宇宙生時,直到現在人類存在的時間進程。在科學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提到,時空之間彼此乃為相對關係而非絕對關係。即然此二者是相對而非絕對,便可能打破兩者的籓籬。此外,第二寶主「修心」,確又代表「空間」; 第三寶主「修身」,確又代表「時間」;由此可見三寶所隱含是要諸修士運用智慧的體悟,進而打破對形下的空間及形上的時間之執著,以遁入本性之所在處。亦即以第二、三寶助第一寶之修煉,達到超越時空、重返永恆之境,才能達到第二寶最後二字所代表「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的時空消融境界。

2. 三寶之間的關聯

由上述討論,可歸納並衍生出如下數項三寶之間的關聯:

(1) 第一寶為主,第二、三寶為輔;第一寶為絕對,第二、三寶為相對。何以故?第一寶不隨時、空而改變;第二、三寶則因不同時期而有所不同。

(2) 第二、三寶為「法」,第一寶則主為「本」。 此外,第一寶不但為「本」,也可為「法」;只是非上根者無法僅靠第一寶之「法」而達其「本」。

(3) 第一寶主煉性、第二寶主修心、第三寶主修身。第二、三寶與第一寶若勤修之,則彼此可行成良行循環。

(4) 第一寶的修持若能得第二、三寶的輔助,則事半功倍;第二、三寶若想修得深入極致,則必用上第一寶之力。

(5) 第二、三寶雖主要分別代表空、時間,但皆隱含要回到第一寶所代表超越時空的「當下」概念,並藉由「當下」之時刻修持,再返第一寶的「永恆之道」。



茲將上述所言整理圖示如下:

關:性 永恆

訣:心 空間→ 時間 (過去→現在)

印:身 時間 (一天) 每個當下

在此一提,「當下」並非「過去」、「未來」,亦非「現在」,此即「三心不可得」。凡夫之苦,大多為無法區別「當下」與「現在」,甚而將「當下」視為「現在」。修行人需將心置於「當下」而非「現在」,因若將心置於「現在」,則執著於現在的所擁有的外在財富、聲譽,及自身的美貌、健康;將來無常一到,便痛苦萬分。從數學角度詮釋之,「當下」就同一個「點」,沒有任何長、寬、高,但卻確實存在,並是構成一切長度、面積、體積的最基本因素。「點」因無任何長、寬、高,才能無限長、無限寬、無限高;人因沒有執著,才能有無限的創造力及發展的可能性。

此外筆者再將本段所論中暗含之大小宇宙間關連整理如下:大宇宙中之「永恆、空、時」可對比於小宇宙之「性、心、身」。大小宇宙中三個因素發展之順序皆為先有第一者、第二、三者再接著一同出現;而彼此之關連又如哲學所言之「起點、形下、形上」或數學中之「點、面(體)、線」。 茲將上述所論整理如下表:

三寶 小宇宙 大宇宙 數學 哲學

第一寶(不變,本) 性 永恆 點 起點

第二寶(可變,法) 心 空 面(體) 形下

第三寶(可變,法) 身 時 線 形上



(二) 儒家思想

1. 儒家思想及重要人物

(1) 孔子與仁:使儒家真正成為思想體系的奠基者為孔子 ,其思想起源為「禮」,而其思想的最高境界則為「仁」,並以此總攝諸德。換言之,基本的仁的定義,則如「中庸」所言:「仁者人也;仁者愛人」;而其廣義則總括一切德目,如愛父母便是孝、愛兄弟便是悌、愛君主便是忠、愛朋友便是信。

(2) 孟子與義:孔子認為「義」為一切是非之判別準則,故言:「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義」之基本義,即如「中庸」所言:「義者宜也」。為了合宜之事,即使生命也可捨棄,便是孟子所言的「捨生取義」,亦即後世日本武士道的理論來源。又「義」為根據本性良知而作出之正確判斷,故其為「仁」之體現,與「仁」一樣能涵蓋諸德。如關聖帝君與先祖劉備起初的「兄弟之義」便是「悌」,而後的「君臣之義」便是「忠」;與曹操之間「約三事」的「朋友之義」則屬「信」。

(3) 荀子與禮:「禮」狹義定義僅指「禮儀」,而廣義則包含節度秩序之理,亦即依「義」而作出之行為。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故需依「禮」來規範、疏導人的內在慾望,此即所謂「化性起偽」。後來的法家便是以荀子思想作為其理論依據,但其以「法」來規範、約束人的外在行為。

2. 主要思想之間的關聯

(1) 仁與義 :「義」與「仁」的關係,勞思光教授認為「仁」為「自覺之境界」,「義」則為「自覺之發用」;他並由孟子之言「居仁由義」、「仁」為「人心」、「義」為「人路」,而推出「『仁』是『義』之基礎,『義』是『仁』的顯現」。 以三國歷史為例,劉備之勇力遠不及呂布、智力又不至曹操、更不如孫權有兄長為其建立基礎,確能吸引勇力如呂布的關、張,智力勝曹操的諸葛亮等「義」士為其效力,原因無他,便是因其「仁」心。

(2) 仁與禮:「仁」為「禮」之本,故孔子直言:「人而不仁如禮何?」,如果人性真本為惡,那推行禮教又有何用?故牟宗三先生便直言:「必需有真實生命方能成其為禮樂。而仁即代表真實生命」 。「禮」則為守「仁」之法,故顏淵問仁,孔子便回答:「克己復禮為仁」,並告知非禮勿視、聽、言、動之法。

(3) 仁、義與禮 :勞思光教授認為,「義」為「禮」之實質,且為本諸仁心的事理判斷;「禮」則為「義」之體現,且為本諸仁,合於「義」的行為表現。「中庸證釋」認為此三者不但為儒家的主軸思想,亦為治國之最主要大道:「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望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夫! 」

(三) 素食主義

1. 愛的定義:筆者引用杜維民教授對儒家人文精神的觀點,將抽象的「愛」,具象化為同理心(empathy)、同情心(sympathy) 、慈悲心(compassion)。 人們不假學習、天生擁有此三種愛的感受能力。同理心代表人們與他人有相同經驗,且能瞭解他人的感受。同情心是指人們不必然有相同經驗及瞭解他人感受,但替他人感到難過。例如所有男性,必然沒有生小孩的經驗,但也會替正在受分娩之苦的婦女感到難過。慈悲心則是人們不但瞭解他人的痛苦,替他人感到難過,還會進一步地想要替他們解除痛苦,帶來歡樂。

在台灣,大部分的人是因宗教因素而吃素;因此,大部分的人都視素食主義為宗教信仰。在此但從「愛」的觀點,總攝諸項成為素食者的原因,而將素食主義提升為心靈修持,進一步納入哲學體系。

2. 素食三面向:

(1) 愛自己:最基本為先從為自我身、心健康而成為素食者。近年來,國際性致命傳染病接踵而至,如AIDS,禽流感,狂牛症,都使你我生活於夢魘之中。當現代醫學對這些疾病似乎束手無策時,筆者很樂意介紹一種最佳方式以使人們免除於這些威脅—那就是素食。

在《營養免疫學》書中,楊百翰大學的陳昭妃博士指出,人們的免疫系統就是最好的醫生,而保持健康的最要方式,就是以正向態度、充足睡眠、適量運動並攝取均衡營養以強化免疫力。而攝取均衡營養即來自於健康的、未煮的、多元的及整顆的植物。進一步地,素食含較多的鈣、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鎂、鐵、纖維及較少的膽固醇。一般人相信牛奶含較多的鈣,但實則比黃豆少。此外,大部份的蔬菜所含的脂肪,為低比例的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對我們的健康很重要,並可幫助清除體內的飽和脂肪酸,也因此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像美國人大多喜歡對肉類食物大塊朵頤,所以,十個人中有八人會在生命中某一時點得癌症或心血管疾病。之前,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喜歡慢跑,然後就跑到速食站大快朵頤。接著,他遭受很嚴重的心臟病之苦還差點送命。所以,後來他也開始從“速食主義者”變成學他女兒雀兒喜成為”素食主義者”。

(2) 愛動物:推己及人至愛諸有情眾生。某些宗教信仰者認為動物沒有靈魂,而僅為人們的食物。筆者不敢說動物有沒有靈魂,但能確定的是,他們也有感受、情緒及愛。試想世上有多少完全不同的物種,但哪隻動物對待的子女,不是充滿母愛?試問哪個母親當看到自己的子女被人類傷害時,不會像那隻肝腸寸斷的母金絲猿?

屠宰場之可怕及人們飼養動物方式之殘忍大都眾所周知,例如當人們切掉動物的角、牙、尾及喙時,都完全不用麻醉劑。但仍若能上此網站http://www.goveg.com/,並看過影片:與肉相遇(meet your meat)後,人們將會有更強烈的感受而對動物們產生同情及同理心。某些人或許會覺得影片太過血腥、可怕;然而,此影片並非誇大的恐怖片,而是一部部每天上演在這些無辜又無助的動物身上的悲劇。

(3) 愛環境:愛諸有情,進而愛宇宙萬有、無情眾生。

a. 森林破壞:1961年美國開始從中美洲進口牛肉時,中美洲尚有130平方英哩的雨林。然而,才25年,雨林就僅剩80平方英哩。

b. 動物滅絕:此外,因雨林消失,每小時就有一種物種滅絕。而許多雨林土著也因環境遭破壤而被餓死。

c. 動物排泄物:讀者文摘也報導,平均90 % 的植物蛋白質可能在轉化為動物性蛋白質的過程中被浪費。如果用一百公克的黃豆餵動物,只能得到12公克的豬肉或10公克的牛肉。這些養份大都被轉化為動物尿酸、乳酸或排泄物。每天都會產生二百億磅的動物糞便,而此為美國人排泄物的二十倍,因此嚴重污染河川,並使其腐臭。

d. 飢餓至死:平均每兩秒,便有一個兒童餓死,且世上一半人口處於飢餓狀態。

e. 食物浪費:美國人只以15%的食物直接食用,而一年需667公斤的穀物。中國人直接食用73% 的食物,而一年只需195公斤的穀物。

筆者將素食主義以愛自己、愛諸有情眾生,進而發展至甚而將先進的環保觀也以「愛無情眾生」的思維總攝之,便是希望以儒家核心思想-仁愛,將有形的素食主義,收攝為形上的心性修持。

儒家思想的三核心「仁」、「義」、「禮」間的關係,可知「義」為「禮」之本質,「義」又為「仁」之體現。換言之,「仁性」產生「義思」, 而守「禮行」。故「仁」、「義」、「禮」亦為對「性」、「心」、「身」三者之教育。

如前述,三寶亦為對「性」、「心」、「身」三者之教育,不過其較直接針對本性「本性」之洗滌,儒家則為建立眾生正確思想「心念」為主,素食對心靈也有淨化之效,但主要則是有益於「身體」健康。

就修行面觀之,素食的主要是為仁愛之培養與體現;儒家之三項核心思維,最終也是為「仁性」之培養;而此也同三寶最終的目的,是在修持第一寶之自性。是故一貫道之三項主軸,可從最根本的本心本性,發展至最具象的素食主義,乃至最先進的環保觀念,愛盡一切山河大地。若反溯之,又可以收攝一切外在之善行皆起因於內在動機-仁愛,並以對「仁性」之修持,重返永恆之愛 。

由上觀之,一貫道之三核心特質,便如同第二寶最後兩字之義「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從最抽象者之本性發展至最具象者的宇宙大地,又可將具象的一切收攝為根本之一點;收放自如,圓融無礙。



二、 世界趨勢及一貫道之殊勝性

(一) 前瞻性

如前所述,在數十年前,全世界誰會想到全球中文熱及素食主義的大行其道?而一貫道在儒家思想及素食主義成為世界趨勢前,便已將此二者作為核心價值並大力推廣。

其實,用「前瞻性」尚不足以敘述道之殊勝。「前瞻性」是指某人或某團體因看好某事業或觀念的未來性,因而投入之。例如某企業本來是賣塑膠,後因看好電子業而轉投資此產業。然而,儒家思想及素食主義本來就是一貫道的本質,一貫道並不會因看好或看壞此二者,而對其產生不同的態度。因此,一貫道的此二質性,根本上便與當今世界潮流吻合,而可證「先說後應」的殊勝。

(二) 全面性

三寶治”性”,儒家治”心”,素食治”身”,故此三者剛好可全方位地利益所有眾生。若眾生性、心、身皆渡,則大同世界之理想可成,故一貫道的三項核心特質,便是 上天築夢踏實的藍圖。此三者多一項則成累贅,少一項則有不足,故從此可見 上天之高明、用心,而其殊勝性也不言而喻。



(三) 重要性

儒家思想及素食主義皆將成為當今世上最有影響力的思想之一,而非僅為一時流行:

1.儒家思想可幫助人們建立正確的價值,不像某些思想完全建立在自利的動機上,造成今日國際的浩劫。人們有正確的價值,才會作出合宜的行為;人人行為合宜,社會才有秩序;生於有正常社會環境下的國家領導人,便較容易具國際道德。如此,國際社會才容易安定,而不易因一國、一己之利便侵犯他國。

2. 在全球暖化、資源不足、健康觀念及人道主義日漸興盛下,素食文化已在世界各國日益興盛,筆者個人甚至認為未來人們很可能為生存,而將素食選為主要的飲食方式。就如同瑞典在二次大戰時被德軍包圍,因全國採用素食,不但渡過糧食危機,也降低全國心血管疾病的得病率。

「道」對世人的重要性,相信道親們皆瞭解相信;然而由於其本身所具之抽象性及長效性,較難讓一般人,尤其是文化不同的外國人立即、直接感受到其殊勝。不過由於儒家思想及素食主義日漸風劘於國際,兩者必能如大鵬之雙翅,令吾道飛騰於萬國九洲之上。



三、 傳道三面向

(一) 向上學術化

某些道場直接提出對「道」學術化產生批評與質疑,筆者完全能理解其立論及感受。「道可道非常道」、「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筆者皆認為是真理,而筆者更欣賞六祖所言:「思考即不中用」。但試想,即然如此,為何佛道二家,乃至禪門,還是留下無數經典及公案?語言文字會令人誤解,但卻也可能是指引眾生的明路。否則所有講經說法、助印善書的善知識豈不是白忙一場,甚而種地獄因?

渡化眾生,應如同中庸所言:「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先渡貧後渡富再渡官宦」,過去道親主要是渡普羅大眾,現在是否也可多於不同的管道,用心於渡社會上不同層面的原佛?「學術化」這條路不但可能渡知識份子,也可改變社會大眾對一貫道的整體印象,進而帶給其他國家一貫道更正面的國際形象。相信欲傳遍萬國九洲的「道」,若能有自己完整獨特的思想體系,較易為國際社會所接受。

目前已有組線開始設立一貫道研修學院,相信這是一項好的開始。 而許多需碩士學歷才能於凡業升職加薪的道親,也可選一貫道研修學院作為升學管道。 如此聖凡兼進之事,應是可長可久之計,而值得道場推廣。



(二) 水平國際化

道要傳遍萬國九洲,是眾道親皆認同之事;然而即是如此,為何還有道親反對道的合法化、公開化?此外,宋光宇教授便指出許多反對道的合法化的組線,在國外卻也合法登記。然而,即便在海外有所立案,若當地政府知道一貫道在其發源國台灣非合法宗教,則很可能影響道務,甚而被驅逐出境。

而道要傳遍萬國九洲,語言便是最基本的工具;國際語言有許多種,我們無法全都掌握,至少要學好流通最廣的英語。然而道親大多需應付三忙:忙工作、忙家庭及忙道務,故常常需乏足夠的時間讀道書或學道學英語。

樹要長得高,根就紮得深;根紮不深樹卻長高,狂風一來便會被連根拔除。道學缺乏深耕,便想在道務上收割,則可能渡人反被渡走;而將來傳道至國外,也難以應付來自邶各傳統深遠的宗教的問難,或圓融世界各宗教與道之間的歧異。道學為根本,而為了將其傳揚於世界,道學英語便成了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然而一般道親因需應付前述之三忙,故對道學英語之進修常中道而廢。筆者建議各組線應該將每週一天,至少每月中的一天,當作「紮根日」,而此日完全不排任何道務上的開會、渡人、成全人等,而作道親之訓練、進修。例如除了負責道學英文的道親,在此日便專心學道學英文,炊事組的道親在此日便精進其廚藝。如此,各組線較不會要用人時找不到人才。

道親不但應勤學道學英語,更可配合 上天幫我們安排的路,在海外教中文,開素餐館,以可長可久之姿及聖凡結合之態拓展海外道務。



(三) 向下在地化

不但從國際趨勢可見一貫道的未來希望,從台灣現在實況也可見一貫道對社會淨化的成功。就儒家思想的推廣方面,大部分的學校或社區兒童讀經班乃由道親所設立;就素食的推廣方面,大約七成以上的素食小吃店仍由道親所設立。由此可見,「化娑婆世界為蓮花邦」的理想並非遙不可及,而是步步為營地實現中。而道親們到在海外也應於當地向下紮根,廣設讀經班、開素食店,並以此廣渡海外有緣眾生。

此文筆者從第一部分,首先探討一貫道之三項特質,其次再論及為何從此三項特質與當今世界趨勢之關聯可看出一貫道之殊勝,最後再以向上、水平、向下此傳道三面向將道傳向萬國九洲,以達成 上天原母之願。

此外,一般宗教學者的觀點,皆認為吾道屬於民間宗教(Popular Religion),因其不論是信奉的神明或核心的教義,大多來自即有傳統或如佛教、基督教等制度性宗教。若要使天道能在國際上各與其他各制度性宗教能等量齊觀,吾道必需建構自己完整的哲學系統。筆者此作便希望能拋磚引玉,引起道親們對一貫道的學術領域及原創思想加以重視。

最後,筆者再次對 上天對台灣的慈悲厚愛深感表感恩。許多人對台灣的經濟前景感到悲觀,但筆者卻不如此認為。全世界經濟不可能如之前般的榮景,此為一般定論; 但台灣的經濟在世界各國中似乎相對較有相對優勢。在全球中文熱中,全世界中文程度普遍最好的國家,並非大陸,而是台灣;而現代人因人道、健康、美容、環保等因素而使素食主義大行其道,台灣更是素食烹調最領先的國家之一。而一貫道道親,因懷淑世的理想,故早在數十年前便對二者研究、投入並推廣多年,故現在道場中研究儒家的人才及素食烹調專家非常充裕。

  道場的儒家及素食人才豐富,但國內研究儒學者及開素食店者,在就業市場卻頗為飽和。然而,儒學及素食在國際市場上卻屬新興趨勢,故人力市場十分欠缺。例如許多歐美人士想開始嘗試素食,但在該國大部分的素食只有生菜沙拉,故使他們降低素食的次數及意願。故在海外開素食店,一方面也是一項商機,另方面又可推廣素食,進而推廣道務。

此外,筆者認識一些道親學者,皆表示台灣在大學的教職過於飽和,故即使是畢業於名校,仍只能兼職。後學便建議是否可考慮至東南亞任教,因這些國家之待遇及學術程度固然不如台灣,但全職的薪水至少高於台灣,全職的資歷也優於兼職;更重要的是,在海外使用教中文,而以大學教授之社經地位在當地傳道,如此在道務上便容易有所成就。如果仍希望回台任教,也可利用在海外所累積的教學資歷及學術成果,待國內一有機會,便較其他僅有兼職經驗者具備相對優勢。

上天慈悲,故在擘劃救世藍圖時,便將道親之生計考慮在內。而儒家及素食,也是前賢們在一貫道未解禁前,受盡千磨萬考,仍堅持依 上天之指示努力,而為小後學們所耕耘出的福田,所種植出的餘蔭。各位道親面對 上天慈悲安排、前賢努力開墾出如此聖凡兼進之機會,怎可不好好善加利用?
0 Responses